诗曰:
斜阳明灭浮云卷,叩阍谁烛忠臣怨。惟有黔黎不死心,泾渭昭然难为掩。志抒丹、岂称乱,一呼直落奸雄胆。手揕附势徒,口指奸雄呼。朝廷三尺自有法,曷为肆把忠良屠。一身拼共贼臣死,为国除奸事应尔。剩取猩猩一寸丹,染入霜毫耀青史。
话说锦衣官校领了差,见江、浙、闽都是好地方,一个个磨拳擦掌的想要觅个小富贵回去。分头下来,早有一起先到江阴。此时李御史早已知道了,拜别父母道:“孩儿此去,或邀天幸君恩,得以生还,望勿忧虑。”先安慰了父母妻子,然后向众亲友作别道:“李某论劾权珰,褫夺而归,原图燕喜雍睦之乐,不料祸不旋踵。此去多死少生,一死报国,人臣之分;只是父母深恩未报,反不得如乌反哺,于心歉然。幸而有兄有子,不乏奉事之人,我也可放心前去。”亲友闻之,尽皆流涕。李公反绝无愁惨抑郁之容,乃作诗。
别友人徐元修曰:
相逢脉脉共凄伤,讶我无情似木肠。
有客冲冠歌楚些,不将儿女泪沾裳。
其二:
南州高士旧知闻,如水交情义拂云。
他日清时好秉笔,党人碑后勒移文。
又别妹丈贺说兹曰:
莫说苍苍非正色,也应直道在斯民。
怜君别泪浓如酒,错认黄梁梦里人。
亲友们安慰了一会,都回去了。他只留好友徐元修在书房同宿,逐日谈论诗文,不及家事。父母叫他内里去宿,他也不肯,恐对家人妇女哭泣之状,方寸要乱。他竟一无所顾。及至县尊到门,他便挺身就道,止同一个表兄飘然长往,终日路上吟诗作赋,每得佳句,便击节叹赏,全无一点愁苦的光景。
途中又作《述怀诗》一首,道:
便成囚伍向长安,满目尘埃道路难。
父母惊心呼日月,儿童洗眼认衣冠。
文章十载虚名误,封事千言罪业弹。
寄语高堂休苦忆,朝来清泪饱盘飨。
又过丹阳道中作:
已作冥鸿计,谁知是僇民。
雷霆惊下土,风雨泣孤臣。
忧患思贤圣,艰难累老亲。
生还何敢望,解网羡汤仁。
诗句甚多,不能尽述,无非思亲、念友、咎己、望君之意。这也不题。
再说那班官校到无锡来拿高总宪,高公早已知之,说道:“我当日掌院时,因要整肃纲纪,惩创奸贪,才劾崔呈秀,乞行遣戍也。只欲为国除奸,他却避祸投在魏阉门下为子,官校此来,必是仇人陷害我,怎肯把父母遗体去受那无辜的刑法?此去必为杨、左之继矣。我果结党欺君,死也心服;今为仇人所害,岂不是忠孝两亏?我不如死于家,也得保全父母遗体。”暗暗自己筹画定了,也不现于辞色。及闻官校已渡江而来,便叹道:“罢了,今日是我的归期了!”遂分付下些家事,命人备酒,大会亲友,与众人作别。
此时亲友也来得少了。高公道:“刻因赴京在即,故与列位相别,开怀畅饮。”
这些亲友也有要劝解他的,也有要为他筹画的,见他全无忧愁之态,反畅饮取乐,到不好开口。酒散后,叫取水来沐浴,分付家人:“各自休息,不要惊恐,料无甚大祸。让我独坐片时再睡。”先家人都怕他寻死,时刻提防,却不见他着意,此时上下人都倦了,果然不防他。大家散去,高公独坐书房,整肃衣冠,焚了一炉好香,展开一幅纸来,写下一篇遗疏道:“臣今虽蒙削夺,昔日却为大臣。大臣义不受辱,今欲辱大臣,是辱国也!臣谨遵屈平之遗策,愿效犬马于来生,愿使者持此以覆命。”其大略如此。写毕封固,上书“付长男世儒密收”。到三更时,开了花园门,走到鱼池边,把焚的香带了摆下,向北叩头毕,又遥拜谢了祖宗、父母,起身向池内一跳。正是:
昔闻止水沉江湘,今见清池溺直臣。
同是汩罗江上派,英灵应结子胥魂。
公子高世儒,终是放心不下,潜自起来到书房来,见书房门开着,绝无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