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出岐州南四十里虢县,文王入城,车驾行时,有万民并大小官员皆来接驾,入衙中歇泊排宴。文王诣翌日绝早出虢县,南约行到五七里之地,文王见喜气来朝,百鸟皆鸣。文王告大臣曰:“贤人近也。”又见黄气冲天。有大臣散宜生、太颠、宏夭、南宫适众大臣皆言:“贤人近也。”有金牛位引驾大将军奏曰:“臣启大王,前是磻溪河岸,是渔公止处也。”文王闻奏:“你先去。”把武吉蒙宣前去,果见渔公手执钓竿。武吉却回来报与文王,渔公在彼。
却说文王望见磻溪河一里地,下车行至岸边,见渔公,大礼恭敬三次。姜尚不顾分毫。文王近前大礼,渔公举手指让,文王大喜而无愠色。姜尚执钓竿,问曰:“公乃何人也?”文王曰:“某是西伯侯姬昌,专来出猎到此,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姜尚无言。文王又问:“知公此岸钓引,于天意愿,愿公表察。昌令四方求探至此,愿呈肝胆之智,望贤垂意,顿首顿首,惶恐惶恐,贤意如何?”姜尚见文王大礼之言,心内思惟:此人虽是真主,我不便思文王之德,始三次顾我,我又不顾。文王无分毫愠色,亦无忿怒。此是大君子人也。
姜尚又试探文王有天子之德。尚答曰:“君非专意举贤,出猎游戏亦不是坚心求贤,而乘乐而至。吾乃钓叟,岂取金紫之名乎?臣恐停车驾,请大王且退去。”姜尚道罢,遂入苇叶而去。文王心内思惟:吾自错矣。令车驾却入虢县。文王清斋三日,沐浴圣体。第三日,文王宣文武排銮驾再去求贤。
文王随从前往磻溪至近,有姜尚先知,言文王再来。姜尚立钓竿于岸侧,去芦叶深处不出迎。文王至近下车,共文武步行一二里至岸,却不见渔公,只见钓竿。文王赠诗一首。诗曰:
“求贤远远到溪头,不见贤人见钓钩;
若得一言明指教,良谋同共立西周。”
文王诗毕,文王问:“先生何往?只得一句,言着国事,安天下,定社稷,无非大贤指教。”言罢多时,不闻音耗。文王又吟诗一首。诗曰:
“先生表察再来求,不似先前出猎游;
若得一言安社稷,却将性命报恩由。”
姜尚于芦花深处,听得文王志气,坚心来求贤,姜尚遂出来与文王相见。二人各叙寒温,礼毕,文王道:“先生还得一句,为立国安邦之法,拜为良臣,公意如何?”姜尚见文王谨意诚心,苦来求告。姜尚乃答诗一首。诗曰:
“谢君志意诣磻溪,一语安邦定国机;
吾略乱言匡国法,须教陛下镇华夷。”
姜尚诗毕,文王大喜,深谢贤良。西伯侯用手扶姜尚,并众臣扶定姜尚上车北进。姜尚又答诗一首,诗曰:
“渭水河边执钓钩,文王应梦志心求;
虽然年迈为元帅,一定周家八百秋。”
周公又赠诗一首。诗曰:
“夜梦飞熊至殿前,果逢良将渭河边;
曾因纣王行无道,扶立周家八百年。”
周公诗毕,文王并众文武等,却回到岐州。
翌日,文王排宴,宣姜尚。姜尚蒙宣,诣于殿下,礼毕,与文王对饮。
文王笑而问曰:“公何姓?”姜尚答曰:“臣姓姜,名尚,字子牙,号为飞熊。”文王见言大喜:“正合吾梦也,此真名将也。贤之妻子在于何处?”姜尚曰:“臣一身遇明君,何忧妻子乎?”文王见姜尚出语奇异,再问曰:“请贤伐纣,立国安天下,如何?”姜尚曰:“臣昔日在于烟波渭水河边,坐钓之时,非钓鱼,只钓贤君。臣既得大王宠用,何愁伐纣安天下乎?”
文王说纣王无道之事。姜尚曰:“臣尽知之,此上知纣不仁,故来投仁君。”王闻之大喜,先封姜尚为恒檀公。姜尚谢文王恩,礼毕。文武见姜尚皆喜。文武宴罢,皆退。
有文王夜寝至三更,做一梦,梦见一美人,从外而来,见恒檀公大哭,言:“我是东海龙王之女,嫁与西海龙王之子为妻;今为舅姑严恶,请假去觑双亲,到恒檀公境内。我是龙身,去处有狂风骤雨,雹打田禾,风吹稼穑,以此悦我心中。今到恒檀公之境内,不敢降雹注雨,故以此悲啼。”文王大惊,忽然觉来。文王心内思惟:“恒檀公定是大贤能才,智慧之人。至明,宣文武百官设朝。文王说梦与众文武,咸皆大喜。
文王依轩辕行事,安天下,抚黎民,和合阴阳,谨礼地严,设山川,拜封姜尚为太公。
文王设宴,请文武百官,令出太公。太公教文武各行其德,要伐无道之君。太公曰:“天地人三才也,方今天心顺,地心利,人心喜也。夫天心顺者,雨雪均平,地心利者,五谷收成;人心喜者,万事通兴。此乃天下皆顺文王之德也。”
文王在位三年,三分天下有二矣。有一日,忽思羑里城中之囚,醢百邑考之恨,想纣王不仁之政,无道极甚,遂胀于心,因此得疾染患。文王交请母太任并太子姬发,武王是也。文王曰:“上启母,善保岁寒,好好将息,切莫生忧。儿子不久归于冥世。”又嘱太子武王曰:“吾归冥后,你共文武和合,频赏三军;好看太公者,此人是大贤人也。只不得忘了无道之君,与百邑考报仇。”文王嘱罢,气乃不回。是日龙归沧海,凤返丹霄,一灵真性,乘云升天。此是文王崩也。
有母太任问武王曰:“汝为君,如何治天下?”武王起,躬身答曰:“上启祖母,孙儿言治天下之政:第一、不欺下民;第二、修其国政;第三、不罄民力;第四、用兵衣禄同己;第五、视兵将如吾手足。”祖母闻之大喜:“吾孙儿堪为天子也!”遂将文王山陵葬毕。
武王设朝,士民皆喜;依圣治事,民皆引领。太公为将。太公每日于相府院治国政事尽善。
倏忽三载,武王不念伐纣之事,终不用太公。太公长思纣王不仁无道;又思斩母之恨。太公见武王不念伐纣之事,故写一纸韬书放在武王御案上。
有日,武王见之,拈来视看,却是太公造下。其武王称奇。太公曰:“自天生世兮,无可及。四海兴望兮,定可归。如今老迈兮,未肯伏。昔作钓叟兮,遇明主。武王不用兮,未显机。磻溪钓鱼兮,天命定时。”诗曰:
“他钩曲兮我钩直,直钓上面更无食。
文王化去不复追,谁问姜公直钓机?”
又赠诗一首。诗曰:
“昔日磻溪作钓基,直针不用饵香时。
自从西伯同车日,三载无人话国机!”
武王看了文字并诗诵,大喜,遂宣文武至殿评议。召太公上殿,赐绣墩而坐。
武王问曰:“如何伐纣?先君曾言,羑里城囚,醢百邑考之恨;更为无道损害生灵,贬剥忠臣,宠信谗佞。以此举卿为将,伐无道不仁之君。如何用事?”太公曰:“欲要伐纣,合天地人心也。”武王遂问众文武:“寡人今用太公为将,伐无道之君,卿等如何?”有大臣散宜生、毕公皋、召公奭三人共奏曰:“臣启大王,纳臣之言,依上古例,筑坛拜将,可破纣矣。”武王:“依卿所奏。”
遂选良时吉日,筑坛,捧毂推轮,公卿大礼,封后正仪,拜太公上坛。黄钺皂旗,何舒镫捧,旌节旗幡,黄幡豹尾,牌印封全,立太庙。将一具大斧,头向主,柄向太公,如有不正,不依太公者,用斧劈之。上祭天,下祭地,中祭神祗。
武王又问太公曰:“何人为佐将?”太公曰:“吾乃后选日乃拜起。”太公为将,武王排御宴,赏文武。武王又问曰:“何人为佐将?”太公曰:“用周公旦为参谋;用祁宏为末将;用南宫适为先锋,此人使铜弓铁箭;用南宫列为先锋副将,此人使一口大刀。”武王又问:“用兵多少?”太公曰:“用兵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人。”武王曰:“用此些个兵怎破纣王?纣王有战将千员,雄兵百万有余,如何破得?”太公曰:“三有三台,上苍有三万众星,昼夜有三百躔,每进兵三十里,兵之决战无困,是伐纣之兵也。”武王大喜。
第三日,太公辞武王去伐纣。武王曰:“寡人亦恨纣王,寡人次卿之后。”武王大兵在后,众文武同随。岐州内有太任长国事。
众兵将前到潼关去。太公前进,武王御兵后随。经月余之间,前到潼关下寨。有关王姜国舅,知西周兵将来至,关门不开。上表奏帝。使命诣于殿下,礼毕,将表文上殿。纣王拆开看之,冷笑微微:“令司户参军为将!此人老髦,不足为患乎!”纣王宣费仲、费达、费颜三人,领兵一万五千去迎西兵。
三人在路,不经数日,前到潼关,见国舅姜显,具说前事。费仲三人出兵,与太公对阵。有先锋副将南宫列与费达相见,二人各施礼毕,南宫列与费达约斗数合,费达使枪去刺南宫列;被南宫列架起一刀,劈了费达,杀退纣兵。又有费颜纵马出,与南宫列又战;不到十合,又被南宫列一刀挫折费颜项骨。杀费仲共兵走上潼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