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汉侯国,故城在汤阴东。曹魏时,废安阳,并入鄴。后周移鄴,置县于安阳故城,仍为鄴县。隋又改为安阳县,州所治。汉魏郡城,在县西北七里

鄴汉县,属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改为司州。周平齐,复为相州。周大象二年,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鄴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鄴县。炀帝初,于鄴故都大慈寺置鄴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汤阴汉荡阴县也,并入安阳。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改为汤阴

林虑汉隆虑县。武德三年,置岩州,领林虑一县。五年,岩州废,县属相州。

尧城隋县

洹水汉长乐县地,属魏郡。周建德六年,分临漳东北界置洹水县。

临漳后周建德六年,分鄴县置。成安汉斥丘县,属魏郡。后废,北齐复置,改为成安。

内黄汉县名。旧属黎州,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

临河隋分黎阳县置。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废澶水县并入。

魏州雄汉魏郡元城县之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东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贵乡县。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隋改名武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又分置漳阴县,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冠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县。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为都督,管冀、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天宝元年,改为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旧领县十三,户三万四百四十,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二。天宝领县十,户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五百九十里,去东都七百五十里。

贵乡后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于赵城。周建德七年,自赵城东南移三十里,以孔思集寺为县廨。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武德八年,移县入罗城内。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移于罗城西百步。大历四年,又移于河南岸置

元城隋县,治古殷城。贞观十七年,并入贵乡。圣历二年,又分贵乡、莘县置,治王莽城。开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东北十二里

魏汉旧县,在今县南。天宝三年,移于今所

馆陶汉县,隋因之。武德五年,置毛州,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州之临清、清水。又分置沙丘县。贞观元年,废毛州,省沙丘、清水二县,以堂邑属博州,临清属贝州,馆陶、冠氏属魏州

冠氏春秋邑名。隋分馆陶县东界置。武德四年,属毛州。州废来属

莘汉阳平县地,隋置新州。武德五年,改为莘州,领莘、临黄、武阳、武水四县。贞观元年,废莘州,以莘、临黄、武阳属魏州,武水属博州

临黄汉观县地,隋为临黄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来属

朝城隋武阳县。贞观十七年,废武阳入临黄、莘二县。开元七年复置,改为朝城

昌乐晋置,属阳平郡。后魏置昌州,今县西古城是也。隋废昌乐县入繁水。武德五年复置,隶魏州。今治所,武德六年筑也。

澶州汉顿丘县,属东郡。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置澶州,领顿丘、观城,又特置澶水县。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属黎州,顿丘、观城属魏州。大历七年正月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