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释虫第十五”。○释曰:案,《说文》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此篇广释诸虫之名状,故曰释虫。

螜,天蝼。(蝼蛄也。《夏小正》曰:“螜则鸣。”○螜,音斛。)

[疏]“螜,天蝼”。注“蝼蛄也。《夏小正》曰:‘螜则鸣。’”○释曰:螜,一名天蝼,一名硕鼠,即今之蝼蛄也。《夏小正》者,《大戴礼》之篇名。以虫、鱼、草、木正十二月之节候,起於夏后氏,故曰《夏小正》。其三月云“螜则鸣。螜,天蝼”是也。

蜚,蠦蜰。(蜰即负盘,臭虫。○蜚,音费。蠦,音芦。蜰,音肥。)

[疏]“蜚,蠦蜰”。注“蜰即负盘,臭虫”。○释曰:案《洪范五行传》云:蜚,负蠜。夷狄之物,越之所生,其为虫臭恶,南方湿气之所生也。《本草》曰:蜚,厉虫也。然则蜚是臭恶之虫,害人之物,故《春秋左氏传》曰:“有蜚,不为灾,亦不书”也。《春秋》经传皆云“有蜚”。则此虫名蜚,一名蠦蜰。而舍人、李巡皆云“蜚蠦,一名蜰”,非也。此虫一名负盘,《汉书》及《左传》注多作“负蠜”者,以此下有“草虫,负蠜”,故相涉误耳。

螾,入耳。(蚰蜒。○螾,音引。□,音演。)

[疏]“螾,入耳”。注“蚰蜒”。○释曰:此虫象吴公,黄色而细长,呼为吐古。案《方言》云:“蚰蜒(由延二音),自关而东谓之蚰,或谓之入耳,或谓之蜄“虫麗”(音丽)。赵魏之间或谓之蚨虶(扶于)。北燕谓之“虫丑”蚭(“虫丑”,奴六切。蚭,音尼)。”江东人呼蛩(音巩)。今蚰蜒,喜入人耳者也。

蜩,螂蜩。(《夏小正》传曰:“螂蜩者,五彩具。”○蜩,音调。)螗蜩。(《夏小正》传曰:“螗蜩者蝘。”俗呼为胡蝉,江南谓之螗蛦,音夷。)蚻,蜻蜻。(如蝉而小。《方言》云:“有文者谓之螓。”《夏小正》曰:“鸣蚻,虎悬。”),茅蜩。(江东呼为茅截,似蝉而小,青色。○蚻,音札。□,音节。)蝒,马蜩。(蜩中最大者为马蜩。)蜺,寒蜩。(寒螿也。似蝉而小,青赤。《月令》曰:“寒蝉鸣。”)蜓蚞,螇螰。(即蝭蟧也,一名蟪蛄。齐人呼螇螰。○蜓,音挺。蚞,音木。)

[疏]“蜩,螂蜩”至“螇螰”。○释曰:此辨蝉之大小及方言不同之名也。云“蜩”者,目诸蜩也,“螂蜩五彩具”者也。螗蜩俗呼胡蝉,似蝉而小,鸣声清亮者也。蚻,一名蜻蜻,如蝉而小,有文者也。□,一名茅蜩,似蝉而小,青色者也。蝒,一名马蜩,一名马蝉,蝉中最大者也。蜺,一名寒蜩,又名寒螿,似蝉而小,青赤色者也。关东谓蟪蛄为蜓蚞,齐谓之螇螰也。○注“夏小”至“彩具”。○释曰:在五月记时也。○注“夏小”至“音夷”。○释曰:云“螗蜩者蝘”者,亦在五月。舍人曰:“皆蝉也。”方语不同,三辅以西为蜩,梁宋以东谓蜩为蝘。陆机云:“螗,一名蝘虭。”《字林》虭或作嘹也。青徐人谓之螇螰。然则螗、蝘亦皆蝉也。《大雅·荡》篇云“如蜩如螗”是也。○注“如蝉”至“虎县”。○释曰:舍人曰:“小蝉也,蜻蜻者。”案《方言》云:“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虫奇”。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螓。”是也。《诗·硕人》云:“螓首蛾眉。”郑云:“螓谓蜻蜻。”此虫额广而且方,故以比妇人之首也。某氏解此云“鸣蚻蚻”者也。云“《夏小正》曰”者,在四月。彼云:“鸣蚻蚻者,虎县也。鸣而後知之,故先鸣而後蚻。”是也。○注“《月令》曰:‘寒蝉鸣。’”○释曰:在七月。郑注云:“寒蝉、寒蜩,谓蜺也。”是。○注“即蝭”至“螇螰”。○释曰:案《方言》云:“蛥蚗(音拆玦),齐谓之螇螰,楚谓之蟪蛄。”《楚辞》云“蟪蛄鸣兮啾啾”是也。“或谓之蛉(音零)蛄,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貂料二音),或谓之蝭(音帝)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