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释地第九”。○释曰:案《说文》云:“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白虎通》云:“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佼易、变化,含吐应节也。”《释名》云:“地,底也。其体在底下,载万物也。”《礼统》云:“地,施也,谛也。应变施化,审谛不误也。”此篇释地之所载四方、中国州、府、陵、薮之异,故曰“释地”。

两河间曰冀州,(自东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汉。)河西曰雝州,(自西河至黑水。○雝,於用反。)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江南曰杨州,(自江南至海。)济、河间曰衮州,(自河东至济。)济东曰徐州,(自济东至海。○济,子礼切。)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州。(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九州。

[疏]“两河”至“九州”。○释曰:此释九州之名及其界域也。○“两河间曰冀州”。注“自东河至西河”。○释曰:《周礼·职方氏》云:“河内曰冀州。”《禹贡》不说境界。孔安国云: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馀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贡》“衮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东河、西河、南河者,皆据帝都冀州而言也。案,《禹贡》导河自积石、龙门,南流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柱、孟津、过洛汭,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伾,折而北流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此惟云两河者,从可知。李巡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河南曰豫州”。注“自南河至汉”。○释曰:《职方》与此同。《禹贡》云:“荆、河惟豫州。”孔安国云:“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以其荆山在荆州,汉水所经,故文不同,其实一也。李巡云:“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雝州”。注“自西河至黑水”。○释曰:《周礼》“正西曰雍州”。《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国云:“西距黑水,东据河。”案,郦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则雍州之境,东据龙门、河西距此黑水也。李巡云:“河西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壅也。○“汉南曰荆州”。注“自汉南至衡山之阳”。○释曰:《周礼》“正南曰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孔安国云:“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言北据荆山,则至汉水也。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禀性强梁,故曰荆。荆,强也。”《释名》以为取荆山之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常警备也。○“江南曰杨州”。注“自江南至海”。○释曰:《周礼》“东南曰杨州”。《禹贡》:“淮、海惟杨州。”孔安国云:“北据淮,南距海。”然则杨州之境,跨江北至淮。此云江南者,举远大而言也。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太康地记》云:“以杨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济、河间曰衮州”。注“自河至济”。○释曰:《周礼》“河东曰衮州。”《禹贡》:“济、河惟衮州。”孔安国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孔《传》凡云“据”者,谓跨之也。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衮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衮。衮,信也。”《释名》以为取衮水之义。○“济东曰徐州”。注“自济东至海”。○释曰:《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孔《传》云:“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云“自济东”,则是西至济也。李巡曰:“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周合其地於青州。○“燕曰幽州”。注“自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