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土地犹度地。知东西南北之深,而相其可居者。宅,居也。○相,息亮反,注同。度,待洛反。深,尺鸩反。

[疏]“以土”至“都鄙”○释曰:上经据建王国度地法,此经据封畿外及畿内都鄙。○注“土地”至“居也”○释曰:景一寸差千里,一分则百里,但封邦国都鄙无过五百里已下,则取分,无取於寸。一分则百里,为男国,亦为大都。已上差之,二分则二百里子国,已外可知。若小都五十里,则为小分五分,若大夫二十五里,则为小分二分半。言“东西南北之深”者,景侵入为深,地之远近里数,侵入亦为深也。言相宅者,既欲度景,先相所居,乃后度之。

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土宜,谓九谷稙所宜也。土化,地之轻重粪种所宜用也。任地者,载师之属。○稙,张力反。穉,直吏反。种,章勇反。

[疏]“以辨”至“地者”○释曰:既为土方氏,非直度地相宅,亦当相地所宜,故须辨土宜并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此谓以书作法授之。○注“土宜”至“之属”○释曰:九谷之文,出於九职。言土宜,明是土地所宜,故以此推之。云“土化,地之轻重粪种所宜用也”者,谓若《草人职》“掌粪种之法”。地有九种,轻重不同,其所用粪种,若用麋、用牛之等是也。云“任地者,载师之属”者,载师掌任地事,下文廛里已下,皆是任地之事也。

王巡守,则树王舍。为之藩罗。

[疏]注“为之藩罗,”○释曰:谓若掌舍设梐枑之时,则此官亦为王於外周巿树藩罗。

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远方之民,四夷之民也。谕德延誉以来之。远物,九州之外无贡法而至者。达民以旌节,达贡物以玺节。

[疏]“怀方”至“以节”○释曰:既职名“怀方”,怀,来也,故来远方之民,及致方贡之等。○注“远方”至“玺节”○释曰:知“谕德延誉以来之”者,经直言“来远方”,不言别有馀事,故惟晓谕以王之德美,又延引以王之美誉以招来之。云“远物,九州之外无贡法而至”者,此经上云“致方贡”,谓六服诸侯,又云“致远物”,宜是藩国。是以《大行人》上云“侯服世一见,其贡祀物”之等,下文云“藩国世一见,各以贵宝为贽”,文与此相当,故知义然也。知“达民以旌节,达贡物以玺节”者,达民则行道路,贡物即是货贿,故《掌节》云“道路用旌节,货贿以玺节”是也。

治其委积、馆舍、饮食。续食其往来。○续食,音嗣。

[疏]注“续食”至“往来”○释曰:按《遗人》云:“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积。”《司仪》云:“遂行如入之积。”是续食其往来也。

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津梁相奏,不得陷绝。○奏,采豆反,本或作凑。

[疏]“合方”至“道路”○释曰:官名“合方氏”,当使天下和,合故通达天下道路。

通其财利,茂迁其有无。

[疏]注“茂迁其有无”○释曰:按《尚书·益稷》云:“懋迁有无化居。”禹治水后,懋勉天下,徙有之无,易其居积,若材木徙川泽,鱼盐徙山林,是通其财利。

同其数器,权衡不得有轻重。

[疏]注“权衡”至“轻重”○释曰:施教设治之方,先须均其度量权衡,是以天子巡守及王者新升皆为此事。故《尧曰》及《舜典》、《明堂位》皆陈数器之等。郑知此数器是权衡者,下别见度量,故知义然。

壹其度量,尺丈釜锺不得有大小。

[疏]“壹其度量”○释曰:此云“壹”,即上“同”也。郑云“不得有大小”者,按《律历志》,以子谷秬黍中者九十黍,黄锺之长千二百黍,其实一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百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是五度五量皆有大小也。

除其怨恶,怨恶,邦国相侵虐。

[疏]注“怨恶”至“侵虐”○释曰:合方氏欲使人和合,故除其邦国相怨恶,即相侵伐及相虐杀之等也。

同其好善。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好,呼报反,注及下同。高,如字,刘古到反。

[疏]注“所好”至“高尚”○释曰:按《孝经》“乐以移风易俗”,既风俗既风俗别言,则风、俗异矣。风,谓政教所施,故曰上以风化下,又云“风以动之”,是也。俗,谓民所承袭,故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是也。风所高,解好;俗所尚,解善也。

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道犹言也,为王说之。四方,诸侯也。上下,君臣也。○为,于伪反,下同。

[疏]“训方”至“之志”○释曰:训方氏训四方美恶而向王言之,以其政事及君臣上下皆有善恶。

诵四方之传道。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为王诵之,若今论圣德尧舜之道矣。故书“传”为“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书亦或为传。”○传,直专反。注同。

[疏]“诵四方之传道”○释曰:上所云政事及上下之志,知则向王道,未必诵之。此文,古昔之善道,恒诵之在口,王问则为王诵之。以其善道可传,故须诵之。

正岁,则布而训四方,布告以教天下,使知世所善恶。

[疏]注“布告”至“善恶”○释曰:正岁,谓夏之建寅正月,则布告前所道所诵之事,教天下,使知世所善恶也。

而观新物。四时於新物出则观之,以知民志所好恶。志淫行辟,则当以政教化正之。○恶,乌路反。行辟,下孟反,下匹亦反。

[疏]注“四时”至“正之”○释曰:此训方观新物,知民善恶之情,谓若《王制》云:“命市纳贾,以知民之所好恶。志淫好僻,则当以政教化正之。”与此为类,故郑云以释经也。

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杜子春云:“离当为杂,书亦或为杂。”玄谓“华”读为“哨”之,正之使不邪离绝。○华,依注音,苦蛙反。哨,刘羊售反,沈且笑反。邪,似嗟反。

[疏]“形方”至“之地”○释曰:形方氏主知四方土地形势,故使掌作邦国之地域大小形势,又当正其封疆,勿使相侵。○注“杜子”至“离绝”○释曰:王者地有邪离绝,递相侵入不正,故今正之。者,两头宽,中狭。邪者,谓一头宽,一头狭。云“哨之”者,《投壶礼》主人云“枉矢哨壶”,哨是不正之义,故读从之。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比犹亲也。《易·比·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疏]“使小”至“小国”○释曰:此亦如上《职方氏》云“大小相维”,义同。注言“亲诸侯”,使诸使相亲,递相朝聘是也。

山师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山林之名与物,若岱畎丝枲,峄阳孤桐矣。利,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虫兽。○畎,古犬反,刘孤茗反,又孤善反。峄,音亦。螫,音释,刘呼洛反。噬,音逝。

[疏]“山师”至“之物”○释曰:此山师及下川师、原师等,皆是遥掌畿外邦国之内山川原隰之等,使出税珍异,以供王家也。○注“山林”至“虫兽”○释曰:按《禹贡》“青州”云:“岱畎丝枲”,畎,谷也,岱山之谷有之。“徐州”云:“峄阳孤桐”,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之桐,中为琴瑟。云“害毒物及螫噬之虫”者,谓蚖蛇蝮蝎之属也。岱畎、峄阳是其名。丝枲、孤桐是其物也。

川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川泽之民与物,若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泽之萑蒲。○蠙,薄田反,刘扶忍反,沈音嫔。暨,沈其器反,又其气反。萑,音丸。

[疏]注“川泽”至“萑蒲”○释曰:“徐州”云“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注云:“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蠙珠,珠名。淮夷二水出蠙珠为与美鱼。”

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地名,谓东原、大陆之属。○坟,扶云反。

[疏]“邍师”至“之名”○释曰:《尔雅·释地》“高平曰原”,此虽以原为主,除山林川泽四者,馀丘陵坟衍原隰六者皆主之。故云“辨其丘陵”已下也。按郑注《大司徒》云:“土之高者曰丘,大阜曰陵,水涯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平湿曰隰,皆有名。”○注“地名”至“之属”○释曰:《尚书·禹贡》有“东原底平”、“大陆既作”,是地名也。“)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