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体中分为四章:一戒体相状,二受随同异,三缘境宽狭,四发戒数量

○资持云“戒体四章。初二论体、二中兼行。三四属法、四中有相。一往粗分委如下说。”

标云戒体、而并明戒法戒行戒相者。以示四门互相摄故。

○事钞云“所以别解脱戒、人并受之。及论明识、止可三五。皆由先无通敏、不广咨询。致令正受多昏体相、盲梦心中缘成而已。及论得否、渺同河汉。故于随相之首、诸门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后持犯方可修离。”资持释云“盲喻无知、梦喻不实。河汉喻其茫然不知涯际。”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

第一章戒体相状

戒体相状中分为二节:一能领心相,二所发业体

第一节能领心相

○事钞云“戒体者。若以通论、明其所发之业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资持释云“初标指彼此。所发即无作。相谓心之相状。”

○○事钞续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资持释云“二正示心相三、初二句示戒量。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也。二谛者佛所立教也。此谓约境显戒故云等法。以已下二正明心相。初句立誓尽一形寿。次句通包礼敬陈词身口二业。善下明屏绝妄念。测下明心法相应。测思者成业之本、得戒之因、三品心中随发何等。明慧者反照心境如理称教、而非倒想妄缘前境。上明用心。下明合法。由上起心必须遍缘尘沙等境、法从境制量亦普周、心随法生法广心遍、心法相应函盖相称故云冥会。法犹在境、以心对望故云前法。下云彼法义亦同然。以此下三明纳体又三、初二名蹑上冥会。于下明法随心起。法是无情、由心缘故还即随心故三法纳体之时初动于境次集于空后入于心、法依心故名为法体。领下示体所在若据当分、体是非心、不显所依、体与心。今言在心乃取圆意、即指藏识为所依处。”

○资持云“问、何不直示无作、而明心相者。答。能领之心、发体正要独兹曲示、余并无文。若乃考得法之元由、决所受之成否。苟迷此旨、余复何言。或无记妄缘、或泛尔余善。一生罔象、毕世迟疑无戒满洲、圣言有旨。故兹提示、义不徒然。”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

第二节所发业体

所发业体中分为六项:一辨体多少,二立两解名,三依论出体,四显立正义,五先后相生,六无作多少

第一项辨体多少

○事钞云“问、别脱之戒可有几种。答。论体约境实乃无量。戒本防恶、恶缘多故发戒亦多。故善生云、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等。今以义推、要唯二种、作及无作。二戒通收、无境不尽。”资持释云“答中、初约境示量。今下举要统收。今正明体、此二为要、故偏举之。通收尽者由此二戒悬防总发体中含摄故。此收法体而言境者欲明遍境之法皆归二戒故。”见事钞记卷十六

第二项立两解名

立两解名中分为二支:一立两所以,二并解名义

第一支立两所以

○事钞云“问曰、何不立一、及以三种。”资持释云“言不一者欲显相须、故约互废以问。及以三者业疏作何不三合、谓有作俱无作二法同时、宜应更立一合、次前为三。”

○○事钞续云“答。若单立作、作休谢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不得立一。”资持释云“初答不立一中、先明作须无作。作休不防者以作短故。不可常作者心或余用故。次若单下明无作须作。二下结示。”

○○事钞续云“何为不三。但由体相道理相违。一作无作别、二心非心别。性不可合、但得立二。若就所防、随境无量。”资持释云“次答不立三中。作无作别者动静异故。心非心别者体相违故。若下释疑。以不许立三、恐谓戒法唯局此二、故特释之。显上且据能防故唯二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

第二支并解名义

○事钞云“问曰、既知二戒、请解其名。”资持释云“结前生后、总问三名。”

三名者、作及无作是别名、戒即通名、共为三也。

○○事钞续云“答云。所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为作。故杂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资持释云“作即方便构造为义。陶家谓土作家。轮即范土为坏器之车、运之则转、故以喻焉。四大质体名报色、从缘动作名方便。报起方便、方便依报、二法相假、不一不。但言报未必是方便、言方便其必具报。今以轮木喻报质、轮动喻方便、即名其动以为作耳。故下引证。身及动身对喻可解。”

○○事钞续云“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办。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识、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资持释云“一发者一犹始也、此句明业体初成、即三法竟第一刹那与作俱圆、是体发也。作戒既谢、无作独存相继不绝、故云续现。始即上句一发这时。末即是终、谓命终舍也、虽通四舍且约常途故余三不举。此句明业体久长也。四心者通举四阴。三性者别示行阴、三阴唯通三性故。此句显非心也。下句正示无作义也。若翻对作解、初句反前即谢也、次句反一念也、第三句反善行心也、第四句反缘构也。故下引证有二、杂心中。初句蹑前作谢、生起无作。余识即四心、后心望前作心故云余也。俱即同时。是法即无作。随生谓任运起也。成论中。通明业理、非局戒也。因心者示现从作发也。生罪福生即是发、罪福即善恶无作。文举无记、等取余心。”

一发续现等文、初学难解。今据后第五项先后相生文义、列表如下。以资参考。今文云无作者、即表中所谓形俱无作也。

如登坛后:作戒——生(未竟);无作戒:作俱无作——随作生(未竟),形俱无作——因成未现(潜发)

三法竟第一刹那(初一):作戒——圆满;无作戒:作俱无作——圆满,形俱无作——圆满(示现)

第二刹那(第二念):作戒——谢;无作戒:作俱无作——随作谢,形俱无作——独存

四舍者、见后戒行门因示舍戒章。四心三性显非心者、参阅下依论出体无作体中、又复意无戒律仪之释文。

○○事钞续云“云何名戒。戒禁恶法。故涅槃云、戒者直是遮制一切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资持释云“初二句直示正义。由此二戒俱断恶故。故下引证。遮制即禁断义。”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

第三项依论出体

○济缘云“此门陈体、且依二宗所计。至后正义三宗分别、始是今师正出体相。”见业疏记卷十五

○事钞云“二论不同。今依本宗约成论以释。”资持释云“二论即指多成。然今钞中依宗明体、指略多宗。恐后学至文壅滞、故须略示。业疏文列六位分别、今但撮要引而示之。初明二戒并是有为、非三无为。由假缘构造、四相所为故。此有为无为分别。三无为者、虚空择灭非择灭也。四相即生住异灭。二诸有为法总为三聚、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心聚。二戒并色、非余二聚。此有为中三聚分别三色有十一、总括为三。一可见有对色即色尘也二不可见有对色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即法尘少分法。二非心法、过去色法、无作即此色所收。今作戒者、身作即初色、口作即第二色中声尘。身口无作并第三色。此色聚中三色分别四色中又有二、一本报色谓四大也二方便色谓运动造作。作戒非本报、是方便。无作非二色。此身口色中二色分别五作戒是善色声、非恶无记。无作戒体是善可知。此方便中三性分别六作业始终皆得为戒、不同余善。无作妆体是戒、非此所论。此就善中唯约作戒始终分别已上六位、显示彼宗二戒俱色作色即是色声两尘、无作色者法入中摄名为假色。”见事钞记卷十六

依论出体中分为二支:一作戒体,二无作戒体

第一支作戒体

○事钞云“先明作戒体。论云。用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资持释云“言作者始于坛场、终三法竟第一刹那已前、三业营为方便构者是。引论又二、上句正出体。身口业思者。谓行来跪慢身作也、陈词乞戒即口作也。立志要期、希法缘境、心彻始终、统于身口、故名身口业思。即此业思是作之体。论其下示兼缘意。言造具者显示身品自无功用、扒归心故。如世造物、百工之器自不能成、必由人用、比拟可知。问、业疏初解色心为体、此何异耶。答。身品即色、业思即心、故无异也。钞从显要、令易解耳。”“)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