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特·白兰在最近同丁梅斯代尔先生的那次别开生面的会见中,发现了牧师所处的恶劣状况,大为震惊。他的神经似乎彻底崩溃了。他的精神力量已经衰竭,纤弱不如孩童。虽然他的智能还保持着原有的水平,或者说,也许是疾病使他的智能保持一种病态的亢奋,但他的精神力量已一蹶不振,无可救药。由于她知道一系列其他人不了解的隐情,她能够很快地推断出,丁梅斯代尔先生除了他自己良心的正常活动之外,他的健康和安宁已经受到了一部可怕的机器的干扰,而且这部机器还在运作。由于她知道这个可怜的堕落者原先的情况,所以当他向她--这个被遗弃的女人--求援,要她帮助对付他本能发现的敌人时,她的整个灵魂为之感动,为他向她求救时的那种令人战栗恐怖所动容。再说,她认为,他有权要她倾力相助。她长期与社会隔绝,已经不习惯用她自己以外的标准来衡量她思想的是非曲直。海丝特看到--或者好像看到--她自己对于牧师有一种责任,而对于其他任何人,乃至整个世界则并不承担任何责任。维系她和其他人类的任何环链--花卉的、丝绸的、金银的或者其他任何物质的--都已经断裂了。然而他和她之间却有着共同犯罪的铁的锁链,不管他还是她都不能打破这一种连结。这连结,如同其他的纽带一样,具有随之而来的义务。
海丝特·白兰目前所处的地位跟我们早先见到她受辱时的情形,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年复一年,物换星移。珠儿转眼已七岁了。她母亲胸前绣得精妙绝伦,闪闪发光的红字,早已成为城里大家熟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在公众之中因某一方面突出而与众不同,同时,他又不损害与妨碍任何公众的或个人的利益与方便,他最终会赢得普遍的尊重,海丝特·白兰的情况正是如此。人性中值得称道的是,除非膨胀的私心大行其道,爱总比恨要来得容易。恨,若不是原来的敌意不断受到新的刺激而阻碍其变化的话,假以时日和耐心,甚至会变成爱。就海丝特·白兰来说,她既没受到刺激,又没增添烦恼。她从未向公众提出什么要求,以补偿她所受的苦难,她也不指望公众的同情。因此,在她被隔离负罪受辱的那些年月里,她生活得纯洁无瑕,深得人们对她的好感。现在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再无所失,再无所望,而且似乎也再无心愿希冀得到什么,她赢得的尊重只可能是对美德的真正尊重,对把可怜的流浪者带回正道的美德的尊重。
人们也看到,海丝特除去呼吸人人共享的空气,并靠双手的辛勤劳动为小珠儿和她自己挣得每日的面包之外,从未提出过要求分享世上的特权,连最卑微的要求都未有过。相反,只要有机会施惠于人,她立即承认她和人类的姐妹之情。对于穷人的每一个要求,她比谁都更乐意拿出她微薄的收入予以满足,虽然那些狠心肠的穷人对她经常送到门口的食物,或者用她本可给君王刺绣大袍的手指做成的衣服,报以辱骂或反唇相讥。在城里瘟疫流行的时候,谁也没有像海丝特那样忘我工作。真的,每逢灾难,无论是社会大众的还是个人的,这个为社会所摈弃的人总会马上挺身而出,尽心尽责。她来到因灾难而愁云笼罩的人家,并非作为客人,而是作为理应到来的亲人;似乎那个家庭晦暗忧郁的气氛成了她有资格跟她的同类进行交往的媒介。她胸前绣着的字母在那里闪闪发光,它超凡脱俗的光芒带来了温馨和安慰。
那个字母在其它地方是罪恶的标志,而在这病房里却成了一支烛光。在受难者临终的痛苦时刻,那字母的光辉甚至跨越时间的界限;在现世的光亮迅速黯淡下去,而来世的光亮还没照到死者之前,这光为他指引往何处迈步。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海丝特表现出了她那温厚的秉性,那是人类温情的源泉,对任何真正的需求有求必应,即使需求极大,也永不枯竭。她佩带耻辱标记的胸脯对于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却是一个舒适温柔的枕头。她是自我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