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艾莲
在日本文坛上,芥川龙之介(1892—1927),素有“鬼才”之称。还在东京大学英文系求学时,便写出名篇《罗生门》(1915);一年后,又以《鼻子》和《山药粥》等短篇崭露头角。尤其《鼻子》一篇,深得大作家夏目漱石的赞赏:“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芥川果然不负所望,成就一代短篇名家。已经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等名篇的鲁迅先生,慧眼识英才,于一九二三年,芥川还在世时,便译介了《罗生门》与《鼻子》。所以,在日本现代作家中,芥川龙之介算是介绍得较早的一位。近些年,又有他几部中文译本问世,说明芥川小说的魅力犹存,八十余年来,始终受到我国读者的喜爱。
看日本的小说,常常让我惊讶:讶异于他们对人,对人性,怎么会有如许深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能将人性的某些方面,挖掘剖露得那样尖锐而透彻!这种感触,在读芥川的小说时,是越发强烈了。本集的开篇《罗生门》,便揭露了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一己的生存,不管他人的死活,点出人性中恶的一面。小小说《蜘蛛之丝》,可说是芥川精品之作,进一步揭示出,人的利己本性足以导致自身的毁灭。而《袈裟与盛远》,《竹林中》,以及《报恩记》等,皆直指人性的弱点。不论多么高尚的行为,堂皇的外表,依然掩盖着自私与虚伪。其中,就寓意的深刻,手法的别致,技巧的完善而言,《竹林中》最为人称道,堪称杰作。小说以七段口供连缀而成,但是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案情扑朔迷离。七段口供中,以三个当事人的口供最为关键。三人中必有人将真相隐去,把良心里不可告人之处瞒住。作者意在说明:人总要用谎言来文过饰非,事实真相常被歪曲,客观真理难以认识。二战后,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将《罗生门》与《竹林中》合而为一,改编成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连连获得大奖,使日本电影走向世界。
芥川在探讨人生,考察人性的过程中,不能不看到人世间的丑恶,使他深感失望。这种失望感,反映在《鼻子》、《山药粥》等作品里。为长鼻子苦恼不已的老僧,因鼻子缩短复又陷入新的苦闷;穷武士有了机会实现自己的夙愿——痛喝一顿“山药粥”时,反而倒了胃口,小说喻以理想永远存在于追求之中,一经实现,随即幻灭。《鼻子》同时还揭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以及人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与揭露,难免使芥川陷于怀疑和悲观失望。所以,鲁迅说,芥川的小说,“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不安时之心情。”这种矛盾惶遽状态,也是作者本人心情的写照,反映出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幻灭感。
上面提到的一些作品,都是历史题材。芥川自己曾说,他的小说素材,“大抵得之于旧书”。由于他熟悉典籍,善于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摄取题材,从中发掘出古今人类共同的人性,一脉相通的心理。所以,芥川的历史小说,“不以再现历史为目的”,而是给予现代的解释,借助历史的舞台,演出当今的悲剧,对作者本人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至于他的现代题材小说,如本集所收的《魔术》。《舞会》、《阿富的贞操》,以及《小白》等,也都脍炙人口,精彩纷呈。
大凡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创作上,都不会无视技巧的锤炼。芥川当然也不例外,他倾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上的理想境界。尝言,为了写出“非凡的作品,有时难免要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芥川的代表作之一《地狱变》,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创作态度。但在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中,画师良秀虽然能超越世俗,摈弃一切利害打算,为了艺术的完美,不惜牺牲爱女的生命,可是,艺术毕竟抵不过道德,最后还是自缢身亡了。在艺术与强权的对立